“孟导,职业规划让我有点迷茫,能和您聊聊吗?”“随时来办公室,我等你。” 这样的对话,在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孟大阔的工作中,早已是常态。
孟大阔已在辅导员岗位上坚守了近十年。作为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书记,他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用细心化解学生难题,用耐心陪伴学生成长,更以创新实践推动党建与专业育人深度融合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职业教育前途广阔、大有可为”的时代意义,成为学生口中的“万能砖”、师生公认的“放心人”。

孟大阔老师个人照片
贴心守护:从 “心结化解” 到 “搬运行李”,做学生的 “暖心后盾”
“3+2”班级学生小李的转变,是孟大阔“暖心育人”的生动注脚。此前一段时间,小李突然情绪低落、行为反常,成绩也出现明显下滑。孟大阔发现后,第一时间主动找小李谈心,但小李起初不愿敞开心扉。
“不能急,得让他感受到真诚的关怀。” 孟大阔没有放弃,每天抽出时间陪小李聊生活、谈兴趣,从校园趣事到未来畅想,一点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。持续一周的陪伴后,小李终于打开了心结 ——原来家中遭遇变故,让他陷入了焦虑与无助。
了解情况后,孟大阔双管齐下:一方面耐心开导小李,帮他梳理情绪,还建议他前往学校心理中心接受专业疏导;另一方面,他多次主动与小李家长电话沟通,详细说明孩子的在校状态,呼吁家校合力为孩子搭建“支撑网”。“孟导不仅帮我解了心结,还让爸妈理解了我的难处,现在我对未来又有期待了。” 重拾信心的小李,脸上渐渐有了笑容。
临近毕业时,小李又因宿舍搬迁犯了难——行李多且重,自己一个人根本搬不完。孟大阔得知后,没说一句安慰的话,直接挽起袖子赶到宿舍:“来,重的我来扛!”从装满书本的行李箱,到厚重的被褥,再到怕磕碰的生活用品,孟大阔总是优先接过最费力的担子,在宿舍楼上下往返奔波,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毫不在意。
“这些事看着小,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‘大难题’,帮一把,他们就能少点慌。” 孟大阔说。而在学生口中,“有事找孟导处理,没事找孟导谈心”早已成了班级里的“流行语”。如今,在孟大阔两年的持续关注下,小李已成功考取长江大学专升本,正全力备战考研。
十年间,孟大阔年均参与学生活动超100 场,累计建立“一对一”学生帮扶档案1500 余份,所带学生中从未发生过受骗案件。他用“事事有回应、件件有着落”的行动,成了学生成长路上最可靠的“暖心人”。

孟大阔老师和学生在一起
教学相长:从 “红色文创” 到 “职业规划”,做职教的 “创新践行者”
“想做文创,但不知道怎么结合红色主题;专业技法没问题,可对党史素材挖不深。” 在一次学生调研中,孟大阔发现艺术生在“思政 + 专业”融合上的普遍困惑。作为第二学生党支部书记,他深知党建育人不能“流于形式”,必须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找对方法。
为此,孟大阔多次与学生座谈,结合学院“重实践、善表达、强创意”的培养目标,设计出“创作 + 展示 + 应用”的闭环活动模式—— 以“红色符号创新”为主题,让学生设计党史书签、红色海报等文创产品。活动中,他还推动党员、入党积极分子与普通学生结对成组,同步开展“创作中的党史研讨”,围绕“为什么选这个历史场景”“如何用艺术语言传精神”等问题深入交流。
“原本觉得学党史和做设计没关系,没想到边创作边讨论,既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,还让作品更有‘魂’。” 参与活动的学生小吴说。而这次实践也给了孟大阔启发,他随后在学院设立“党员图书角”和 “党员先锋岗”,让党建工作更贴近学生、融入日常。
除了推动“思政 + 专业”融合,帮学生找准职业方向,也是孟大阔的工作重点。2017级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小周,曾因“想做模特却遭家长反对”找他求助—— 小周对传媒行业充满热情,但父母认为“模特与专业不符、职业不稳定”,坚决不同意。
“兴趣是最好的动力,而且传媒和广告设计高度相关,你的专业技能完全用得上。” 孟大阔先肯定小周的兴趣,再帮她梳理职业路径:在校期间完成本专业学业,同时加入学校模特社积累舞台经验,还可以关注广告模特、时尚编导等岗位,拓宽职业选择。
为打消小周家长的顾虑,孟大阔多次上门或电话沟通:“孩子不是‘跨专业’,而是‘两条腿走路’,广告设计的审美和创意,反而能让她在传媒行业更有优势。”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家长终于转变态度。如今,小周已入职一家知名时尚传媒公司,成为一名优秀的传媒工作者。
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,孟大阔利用业余时间考取“高级职业生涯规划师”资格。在他的指导下,所带学生毕业率达100%,去向落实率超98%。“职业教育要‘因材施教、对接需求’,我得和学生一起成长。” 孟大阔说。

孟大阔老师为学生讲党课
担当作为:从 “补位补台” 到 “事事放心”,做师生的 “可靠人”
“交给孟大阔,我放心。” 这是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阮锋对孟大阔的评价。从事辅导员工作十年,孟大阔始终以“服从安排、补位补台”为原则,无论是党建工作、学生管理,还是学院临时交办的任务,他都毫无怨言、全力以赴。
有一次,学院要筹备“职业教育周”活动,负责统筹的老师突然生病,孟大阔主动接手:“我来对接,放心!”他连夜梳理活动流程,联系校企合作单位,协调学生志愿者,最终活动顺利举办,还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。
“孟老师就像一块‘万能砖’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。” 学院老师说。在日常工作中,孟大阔从不计较“分内分外”——同事忙不过来,他主动搭把手;专项工作缺人手,他第一时间顶上;遇到同事有困难,他总能敏锐察觉并伸出援手,始终秉持“补位不越位、补台不拆台”的原则。
“如果每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能遇到好老师,他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。” 这是孟大阔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十年育人路,他用爱心守护学生成长,用创新推动教育实践,用担当扛起工作责任。在他眼里,每一位职教学子都有闪光点,而他将继续深耕职教领域,帮更多学生实现人生梦想。